人口不足300万的立陶宛,却能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篮球强国
文字| 鲁贝克
篮球运动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要求极高,尤其是身高。 如果一个国家的国民普遍身高较高,那么这个国家很可能是篮球强国。
人口基础也是成为篮球强国的重要条件。 在国际篮联排名靠前的国家通常都不是人口不足1000万的小国。 例如,近三年篮球排名前五的国家中,美国人口为3.19亿,阿根廷人口为4800万,西班牙人口为4640万,法国人口为66.2百万——但只有一个例外。 排名世界第三的立陶宛,人口只有300万。 。
资深篮球迷应该还记得2000年悉尼奥运会男篮半决赛。 这是美国组建“梦之队”参加国际赛事以来,第一次被逼到失败的边缘:比赛还剩1分钟。 12分12秒,比分依然焦灼在80:80。 与这位嚣张的美国“全明星”脱不了关系的,是立陶宛这个人口不多的国家。
▍2000年,NBA球星文斯·卡特对阵法国队的惊世“死亡扣篮”
美国之所以在1992年开始选拔NBA球员组成“梦之队”参加奥运会,也是受到了立陶宛人的刺激。 1988年,由大学生球员组成的美国奥运篮球队在半决赛中输给了苏联。 舆论愤慨地说:“我们居然输给了俄罗斯人!” 事实上,苏联队的首发五人中没有俄罗斯人。 除了大前锋是乌克兰人外,其他四人都是立陶宛人。
最热爱篮球的国家
立陶宛是一个人口不多的国家,却盛产巨头球员。 很容易给人留下“立陶宛人天生身材高大,具有打篮球的种族天赋”的印象。 2005年的抽样调查显示,立陶宛19-24岁男性的平均身高为177.2厘米。 根据统计规则,立陶宛人的身高远低于平均身高。 但对于人口众多的中国和印度来说,总人口的差距确实可以在人才选拔上得到很大的弥补。
▍立陶宛征兵记录中的身高分布(按地区)
不过,立陶宛人的身高数据与24岁俄罗斯男性的样本结果相似,略低于欧洲平均水平(177.6厘米)。 与荷兰、德国、瑞典等高个子数量较多的国家相比,身高存在明显差距。 立陶宛人显然没有特殊的“种族优势”。
但立陶宛有一个独特的优势。 立陶宛可能是世界上最热爱篮球的国家。 就连发明篮球的美国也无法相比。
最好的例子就是2014年篮球世界杯。 该国有222万人现场观看了国家队的比赛,占全国人口的76%。 最受欢迎的比赛当然是对阵美国队的半决赛,至少有74万立陶宛人观看了直播。 2015年欧锦赛,意大利国内观众最多,也只有58万; 法国篮球队的历史纪录只有70万观众。
立陶宛人热爱篮球,甚至在该国的收视率调查中引发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每当有国际篮球比赛时,当年收视率第一、第二、第三名的比赛都是立陶宛队打的。 例如,2015年收视率最高的10个节目中有7个是足球比赛,总统新年致辞被挤到第19位,还不如欧锦赛前立陶宛与澳大利亚的友谊赛那么受欢迎。
高昂的热情带来了相当多的参与者。 据欧洲篮球联合会估计,立陶宛注册和非注册篮球运动员的总数是俄罗斯的一半,德国的五分之一。 其中一半是青年球员。 虽然绝对数量仍然不多,但立陶宛篮球运动员的平均素质应该高于周边体育强国。 原因很简单:立陶宛将大部分体育资源投入到篮球领域。 虽然人口不到300万,但拥有17个可容纳1000多人的篮球场。
▍立陶宛最大的体育场——绿森林体育场,也是波罗的海地区最大的体育场
在立陶宛这个人均收入较低的小国,能年薪达到百万美元的运动员只有篮球运动员,尽管立陶宛顶尖的篮球运动员往往不会留在国内。
除了成人多级别联赛体系外,立陶宛还有大学生篮球联赛,其中男子篮球联赛也分为两个级别。 每年有超过500名球员接受大学生联赛的培养,为成年队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在欧洲,只有立陶宛拥有如此完整的体系。
有了这样的基础,立陶宛篮球能达到现在的地位也就不足为奇了。 然而,欧洲是足球的热点地区。 足球几乎是每个欧洲国家的第一运动。 为什么立陶宛人如此热爱篮球?
▍有人甚至将篮球比作立陶宛继天主教之后的第二宗教
北美移民的种子
立陶宛应该是最不可能发展篮球的国家之一,因为篮球是基督教青年会培训学校的一位体育教授发明的。 基督教青年会是一个新教团体,将其传播到世界各地 - 包括中国,而立陶宛是天主教徒。 在一个氛围浓厚的国家,基督教青年会在这里没有立足之地,更不用说把篮球带到立陶宛进行教学了。
当时,受到基督教青年会关怀最多的东欧国家是立陶宛的邻国拉脱维亚。 他们将拉脱维亚的国际大都市里加变成了东欧篮球中心,也让拉脱维亚成为欧洲最早的篮球强国。 1935年,拉脱维亚赢得了首届欧洲锦标赛冠军。
▍1935年拉脱维亚篮球队
当时,立陶宛队与拉脱维亚队进行了一场对决立陶宛篮球联赛比分,但以123:10的比分被对手击败。 输球的立陶宛人可能并不太在意。 毕竟,直到1930年代,篮球在立陶宛人心中还只是一项类似于无板篮球的“女子运动”,最早传入立陶宛。
然而这场比赛却刺激了三位改变立陶宛历史的美国人——在立陶宛临时首都考纳斯举行的世界立陶宛人大会上,一群立陶宛裔美国篮球运动员也在其中。 看到自己祖国的体育运动如此落后,三人当即决定留下来。
▍三人中(右)的是主教练康斯坦蒂纳斯·萨维卡斯( ),站在他旁边的是立陶宛著名球星阿维达斯·萨博尼斯( )()
他们成为立陶宛篮球的种子,两年后,更多的美国球员加入立陶宛篮球。 最重要的“外援”是1936年柏林奥运会上带领美国队夺得金牌的主力中锋弗兰克·卢宾。 卢宾的父母是立陶宛移民。 成为奥运明星后,一家人回到了家乡。 然而,他的嫂子摔断了腿,不得不留下来养伤。 立陶宛人趁机发出邀请,任命卢宾为国篮首任主教练。
▍我是穿着立陶宛球衣的弗兰克·鲁宾。 1936年柏林奥运会上,他是美国队的主力中锋。 一年后,他成为立陶宛队主教练,并以球员身份兼职参加1939年第三届欧洲杯。
美国的立陶宛移民数量少得甚至可以忽略不计,但他们能贡献出这么多篮球运动员也是巧合:19世纪末漂洋过海来到美国的立陶宛人选择芝加哥作为重要的定居地。 这里恰好是美国篮球运动的发源地,早期的篮球推广活动主要在这里的学校进行。 只要立陶宛移民的后裔热爱运动,最容易选择的运动就是篮球。
以美国球员为主、实行美式训练的立陶宛队迅速成为欧洲篮坛的一支强队。 1937年第二届欧洲篮球锦标赛上,他们首次受邀参加。 结果,他们五场比赛全胜,并在决赛中以24:23击败意大利,夺得最终冠军。
这次锦标赛激发了立陶宛人参与篮球运动的热情。 一夜之间,家家户户的院子里都装上了篮球架,农村的谷仓变成了没有座位的篮球场。 立陶宛真正成为一个篮球国家。 1939年,为了举办第三届欧洲锦标赛,考纳斯修建了欧洲第一个专业篮球场。 立陶宛队在这里成功卫冕,奠定了考纳斯篮球之城的地位。
▍1939年建成的考纳斯体育场(馆)是欧洲第一座专门用于篮球比赛的体育场
民族意识的沃土
一个国家在某一项运动上暂时强大的情况并不少见,但要维持下去却并不容易。 许多东欧国家曾经在某些体育项目上占据主导地位,但政治不稳定和缺乏商业市场很快导致它们衰落。 曾经在世界足坛称霸的匈牙利,如今已经多年缺席世界杯; 拉脱维亚篮球队在二战前与立陶宛有着形影不离的竞争关系,自20世纪90年代独立以来,从未参加过奥运会或世锦赛。
立陶宛的民族命运更加不幸。 二战前的苏德秘密协议中,被划归苏联,失去独立地位。 抵抗苏联吞并期间的屠杀和流亡导致人口锐减,篮球事业也遭到重创:美国球员被迫离开立陶宛篮球联赛比分,本土球员要么流亡立陶宛篮球联赛比分,要么加入游击抵抗。
但正是这种情况,大大提升了篮球在立陶宛人心中的精神地位。 由于不愿意接受自己在苏联的处境,任何可以作为国家象征的东西都被吹捧为立陶宛人的宝贵传统。 战前刚刚夺得欧洲冠军的篮球被视为仅次于天主教的民族主义象征。 立陶宛群众体育也因为其民族意识而高度重视篮球运动。 即使他们被送往古拉格,立陶宛人也必须带走篮球。
二战后重建的立陶宛职业篮球带有明显的民族主义色彩。 (Ž)俱乐部于1944年在考纳斯体育场前成立,在立陶宛语中意为“绿色丛林”,与德语中的 ()同义。 正是六百多年前立陶宛波兰联盟彻底击败条顿骑士团的格伦瓦尔德战役的典故。
▍ 队徽
正是强大的群众基础延续了立陶宛篮球的生命力,让它在苏联体制稍有松动的情况下得以复兴。 立陶宛篮球的复兴始于苏联国内联赛。 萨尔吉里斯俱乐部利用苏联体制的漏洞,提前为当地优秀年轻球员准备了大专录取通知书,让他们免服兵役,从而避免篮球人才被中央陆军队淘汰。 他被一纸命令强行转移。 1985年,依靠这群球员,萨尔吉里斯打破了中央陆军对联赛冠军长达九年的垄断,并在接下来的两年里实现了三连冠。
凭借在联赛中的出色表现,立陶宛球员占据了大部分苏联国家队的主力位置。 1988年奥运会苏联击败美国国奥篮球队的比赛中,立陶宛球员的表现给NBA球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年后,马修利奥尼斯成功加盟金州勇士队,并将“欧洲步”引入上篮。 带到美国。
▍《欧洲台阶》
1991年9月,立陶宛成为第一个脱离苏联的共和国,他们的第二个信仰——篮球终于可以重返国际舞台。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临近,立陶宛没有足够的时间准备。 新国家没有分配团队的预算。 这一次,是大洋彼岸的立陶宛篮球运动员支持祖国。 随着 等人在美国发起捐款,立陶宛团队筹集了资金参加。
此次立陶宛队虽然被乔丹领衔的“梦之队”挡在决赛之外,却出人意料地与独联体队争夺铜牌。 这确实是立陶宛人最梦寐以求的对手。 最终,他们以82:78击败对手。
▍立陶宛篮球队站在领奖台上,身穿 Dead设计的队服——可能是史上最叛逆的奥运队服T恤
对于这一荣誉,队内球星萨博尼斯感慨道:“在首尔,我(为苏联)赢得了金牌,但在巴塞罗那的这块铜牌是我们立陶宛人的灵魂。”